环保艺术进行时
时间: 2023-12-19 06:16:59 | 作者: 行业新闻
在中国北部渤海湾昌黎县一段被称作黄金海岸的沙滩上, 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了一座消隐的美术馆,如同藏于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
海岸沙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累积和风沙推移而自然形成,并被原生低矮灌木深扎的根系固化下来。将美术馆选址于沙丘之下,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沙丘美术馆的存在,这片沙丘将永远都不可能人为“被推平”,从而维护了千百年累积下来但也十分脆弱的沙丘生态系统。
建筑师尝试在沙丘里“挖掘”创造出形态各异又互相连接的一些“洞穴”——这也是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形态和最早的艺术创作场所。一系列细胞状的连续空间,构成了沙丘美术馆里丰富的功能,包括大小形态各异的展厅、接待厅和咖啡厅等。
从沙丘美术馆内部看海,透过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时间里,大海都是不一样的风景。一部通往沙丘顶部观景平台的螺旋楼梯,引领人们从洞穴的暗处循着光线拾级而上,直到突然置身于天空与大海的广袤之间。在永恒的沙与海之间,建筑营造了一个隐匿的庇护所,将人的身体包裹其中,聆听自然与艺术的回响。
这座美术馆不仅在形态上与自然融为一体,其建造体系中运用的一系列节能措施,也尽可能地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由植被和沙土覆盖的屋面大幅度的降低冬夏两季的能源负荷;各个朝向不同、大小不一的天窗为美术馆提供全天候的自然采光;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热泵系统代替传统空调,为艺术空间提供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UCCA沙丘美术馆主持建筑师是李虎、黄文菁。
时代变迁及城市发展,给一组废弃的航油油罐带来了新生的契机,这是一个工业遗存经由艺术获得重生的有趣故事。项目基地位于上海市徐汇滨江西岸,原龙华机场旧址。经过6年的设计改造与施工,OPEN建筑事务所将昔日的油罐变身为艺术与生活的载体,以其丰富的功能和开放的公园,吸引公众亲近自然、感受艺术。新建建筑低调地消隐于地景和公园之中,在尊重工业遗存的同时,重新建立起艺术、自然与城市三者的关联,成为一种新型的“无边界”的艺术机构。
五个独立的油罐由一个Z字型的“超级地面(Super-Surface)”连接起来。“超级地面”之上是一个开阔的公共艺术公园,之下是灵活开敞的室内展览及服务空间。“超级地面”从龙腾大道延伸至黄浦江边,将美术馆和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使人类能在艺术与自然之间自由穿梭。贯穿整个南侧基地的“都市森林”为上海西岸带来更多植被,其中散布着艺术作品和一间镜面不锈钢包裹的森林画廊,创造出人、艺术、与自然融洽共存的公共空间。
5个油罐被改造为容纳音乐表演、餐厅、展览及活动等丰富功能的综合性艺术中心,每一个罐的改造策略都极为不同。油罐罐体上新增各种圆形、胶囊形的舷窗和开洞,形成了油罐外立面独特的表情,同时给罐内营造了朝向公园和黄浦江的优美框景。
将城市公园与艺术展览、大地景观与建筑空间、工业遗存与人文未来,都天衣无缝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独特的油罐艺术中心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友善、谦逊包容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中,使其更加精彩纷呈。
**特别说明:UCCA沙丘美术馆和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主持建筑师是李虎、黄文菁。
上生•新所改建后首个跨界艺术大展—— “持续新生(ContinuousRegenaration)”环保可持续跨界艺术展汇聚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40多位艺术家、设计师与创意人,以绘画、装置、影像、跨界设计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针对艺术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物质生活、新能源和未来生态等话题进行一次诗意的呈现,一同探讨人类与自然共存关系的现状与寻求突破。首届“持续新生”通过三大呈现形式来展现多重新生的意义。
“艺术新生“——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设计师与新晋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倾情巨献与环保相关的艺术创作:ArtCOP21-联合国气候环境大会嘉宾、洛克菲勒基金会艺术奖获得者珍妮特•劳伦斯(Janet Laurence)携2003年参展“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Echigo-Tsumari Art Field)作品《Elixir/长生不老药》在展厅建造一个“长生不老研究院”;今年“弗里兹艺术家奖”(Frieze Artist Award)得主西马里•辛格•索因(Himali SinghSoin)通过视频和行为艺术探索人类对于地球的影响,呼吁“艺术家必须是好公民”;曾与奔驰合作的日本艺术家大西康明(YasuakiOnishi)用上海植物园里的枯树枝造了一个纯白色的“倒置世界”;曾自创一座小岛并把它滑向泰晤士河的安蒂•赖特宁(Antti Laitinen)带来一组在人力控制下生长的树;曾参与以“环境保护与社群回馈”为宗旨建立的墨西哥美术馆SFER IK 展览的俄罗斯艺术家 Margo Trushina 通过展现美国黄石公园日食的沉浸式视频作品,启发观众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设计新生”——融合时尚与生活方式,探索衣食住行全面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展区将呈现: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皆在支持艺术家与设计、美食等多元化领域跨界合作的 ArtColLab 项目——由英国著名鞋履设计师 Nicholas Kirkwood 与加拿大艺术家 Paul Kneale 合作的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制造成的跨界鞋履;致力探索可持续材料和挖掘手工艺创新的产品工作室 studio KAE 将带来今年米兰家具展上推出的用咖啡渣熏烧制成的 Coffire 吊灯。同样位于展区的,还有由容集策划的“再生城市”,其中,曾与爱马仕合作的艺术家组合 CHIAOZZA 将他们在社区中回收的废弃纸张做成了巨型花瓶;废弃的塑料袋在比利时艺术家 Heidi Voet手中变成了“小怪兽”;比利时设计家具品牌 ecoBirdy 将废弃塑料玩具变身成充满童趣的儿童家具;日本的年轻品牌 Karimoku New Standard 利用精湛的制作技艺,重新定义了家具原木材的制作可能。
“场馆新生”——用艺术换新历史保护建筑。上生•新所由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以及4幢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共同组成,其前身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展览场地——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是沪上百年历史建筑,一百年前曾是外籍侨民的休闲和娱乐场所。1952年后作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和员工活动使用,后经万科城市更新,打造成集文化、娱乐、生活为一体的可持续活力社区。在这一特殊的建筑语言中,“持续新生”的展出艺术家将跨越地域、穿越时空,共同演绎关于自然、生命、环保等话题。
参与本次展览的机构与艺术家共同期望通过展览与展览期间一系列的公益活动、论坛,观众可以深入理解从自然、生态到艺术、设计、建筑,到饮食、旅行,再到政治、金融,可持续话题覆盖多维度与领域。让每一个人,无论从美学探讨、艺术的创作与设计、还是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方面,都更加关注广义的“生命”、关注整个生态的发展以及“天、地、人”的和谐。呼吁更多人实现环保、低碳与可持续的生活。
作为SLT设计咨询的创始合伙人,凌晨积极地将全产业链策略、管理及运营思考带入到体验式商业空间,新零售与运营策略,科技与艺术的设计植入,文化建筑与城市空间和精品定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中。与Flowerplus,今日美术馆等多个品牌进行跨界联名。曾获德国包豪斯 PrivateSphere设计大奖。
全球范围内需要我们来关注和深思的环保议题有很多,结合我自己的专业和生活阅历的认知,我可能更多的关注“可持续”这个概念。从多媒介艺术家的角度,可持续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连续激发,也可以是物理世界层面的行为规则。可以是一个好行为习惯的不断坚持,一个信念的不断实践;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的各类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从我自己做为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专业角度,可持续应该:1、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资源浪费及建材浪费;2、尽可能合理地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3、重视对设计所在的地方性、地域性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的可持续。
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多媒介艺术家,您是如何将创意实践与环保可持续结合在一起?您未来的建筑室内作品及艺术创作是否会持续关注环保?
我在建筑与室内设计实践上创立的公司叫Studiolite(简称SLT),LITE本身就是先锋实验性的含义。我们从始至终相信设计创意没有边界局限。所以我们下设LITELab与知名艺术家,领先科技技术和创新材料碰撞灵感和研发应用场景。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专业顾问及战略伙伴紧密合作,为不同项目提供最具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策略。
我在实践过程中,尽最大可能的去寻找可循环使用的新型材料和刚刚面世的新科技,并且植入到建造过程,装饰过程等等不同的步骤中,去替代传统的工艺和做法。比如我们在品牌连锁线下零售的项目中,会用到很多可再生石材,可以混合废弃原料玻璃废料的水磨石材质,循环再生的纸张和可反复使用的装饰面材。
作为一位出生在197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陈彧凡的创作实践聚焦于记忆、历史、时间等命题。早在2008年,陈彧凡与其弟弟陈彧君开始做《木兰溪》这一个项目,其实是跟成长有关系。陈彧凡一开始也是在想,作为艺术家,如何表达家乡的点点滴滴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难道画一张画?还是拍照片?好像都不是。恰好在2008年,他们有了500平方公尺的工作室,就开始了做一些大型的创作。
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关于可持续环保主题的艺术作品会慢慢的多,而且会慢慢的被关注。在新一系列的作品创作中,虽然没有直接和环保主题相关联,但我特地收集了一些生活中可重复利用的物品(例如塑料制品、各种一次性餐具等等)当做创作中的辅助工具。
▲陈彧凡作品:2015-2017,《滚动的石头》,龙眼木+霓虹灯管,尺寸可变
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它本身就具有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的特质。在“木兰溪”作品的创作中,我们选用了带有时间包浆和年代感的旧书、旧门窗和木板作为材料,而这些旧物经过人们的使用多少就有了一些人文的气息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