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形记:我的名字叫资源
时间: 2024-01-22 18:12:29 | 作者: 水泥花砖系列
产品介绍
-
温榆河公园坐标位于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处,紧邻首都机场、城市副中心上游。清河、温榆河两河在此交汇,流经公园湿地,起到净化过滤的效果后,流向下游的副中心。这里将建设7座面积为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净水生态岛。其中1-2个岛将用再生水处理滤料代替天然骨料进行填充,它们也都是建筑垃圾处置后的再生产品。
四五十厘米大小的砖石、混凝土块从机器入料口被“吃”进去,经过几番“消化”,在不同的环节被破碎成不一样的尺寸的骨料,在机器出料口堆出一座座小山。首先被分解出来的是还原土——一种有用的“垃圾”,随后是0-5mm、5-10mm、10-25mm、25-31.5mm四种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这些还原土和再生骨料,可以直接应用于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工程,也可以被制成各类再生砖。
需要进行三级破碎的是比较大块的建筑垃圾,但一般粒径不能超过半米。这些“大块头”经过第一次破碎后,还原土会被先分离出来;随后经历一次“除铁”,除铁器依靠磁力将铁从破碎后的垃圾中吸附出来;之后,工人们需要手工分拣出遗留的木条、织物等小杂物。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破碎中,进入破碎的垃圾和筛分出来的骨料将变得更精细,还增加了对轻物质的除杂环节。
“里面夹杂的一些木条木屑也必须先由工人们手动拣出来,不然出来的骨料掺杂率太高,再生产品质量会下降。”绕着工地上的机器转了一圈,尹福恒指着不同的岗位向记者介绍这儿需要的人工数量,“预分拣4人,一次破碎后4人,二次破碎后8人,加上操作环保设备的、驾驶运输车的,基本上一套流程需要搭配28个工人。”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这种从“工厂”到“现场”的转变,还得从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说起。“疏整促”之前,北京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800万吨-1000万吨,2017年开始,北京的建筑垃圾量一年最多增至9000万吨,“这接近10倍的增量,依靠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完成处置要求的。”
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这种全新的处置模式,只能从试点开始。“当时市住建委会同市相关委办局,组织北京建工、首钢、市政路桥等几家大型建筑企业,针对拆违、棚改、存量垃圾处理等几类现场开展试点。朝阳区孙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是首个建成的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于2017年5月开始试生产。”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回忆。
为了推广再生产品的使用,市住建委在官网上线了“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综合利用再生产品信息平台”,可以在线查询北京所有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点的地址、企业名、联系方式、年处置能力及再生产品品种类型。“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帮助供需双方快速对接,就近采购使用,因为对于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来说,运输成本是影响产品价格的主要的因素。”上述负责人说。
再生产品的生产和工程使用的过程,受到严格的监管。“目前针对再生产品的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产领域的品质衡量准则,在这方面它们一定要符合一般产品质量标准,完全对标天然原材料生产的产品质量发展要求;另一类是使用领域的实施工程技术验收标准,对再生产品在特定工程应用的指标参数、施工工艺和验收要求,也不会比天然原材料产品的低。”
去苏家坨建筑垃圾处置项目探访的那天,恰逢机器停工检修,得知机修班长正在机器内部对用于第一道垃圾破碎步骤的零件进行检修,我们的摄影记者毫不犹豫地爬进了垃圾粉碎轮,拍下了高温天气下他们在狭窄拥挤的空间里工作的画面。当下我想,在这个越来越机械化的时代,很多东西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垃圾杂物要靠工人一件件分拣,机器坏了要靠人的手去维修,了解一个事物也还是要亲眼所见。
从建筑垃圾的拆除、运输、处置,到再生产品的生产、应用,是一个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多个环节的长链条,这个链条中也还有许多不足,需要相关部门采取严格的监管和科学的举措。城市更新导致的建筑垃圾剧增,可能是每个发展中的城市未来都会面临的问题。打开北京的这个城市样本,或许在这个层面也具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