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修復“國家隊”走出國門修文物
时间: 2024-10-10 01:24:30 | 作者: 植草砖系列
产品介绍
-
大圖:在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吳哥考古公園內,2016年9月5日拍攝的茶膠寺。中國文明遺產研讨院供圖
小圖:2018年7月9日,在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吳哥考古公園,中國-柬埔寨政府吳哥古跡保護作业隊正在進行茶膠寺保護修復的結項收尾作业。中國工程師周西安(左)在測量石構件。本報記者毛鵬飛攝
中國文物修復“國家隊”在吳哥古跡保護的國際行動中贏得了同行的認可,並從這裡走向更廣闊的舞台。现在,他們活躍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尼泊爾九層神廟、中亞古絲綢之路上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等多個古跡保護一線
清晨,半掩在泥土中的石刻在陽光中顯显露仙女的輪廓。從一旁走過,腳踩樹葉的聲音襯得吳哥王宮遺址格外寂靜。柬埔寨暹粒吳哥古跡中,王宮遺址曾是高棉帝國的心臟,现在王宮圍牆內古樹參天、荒草叢生,隻剩祭神的空中宮殿靜靜佇立,周圍散落的石頭雕塑、門楣透显露這裡往昔的茂盛。
近来,中國文明遺產研讨院的文物修復隊再次來到吳哥古跡,開始王宮遺址的考古修復。他們將用11年揭開這片土地的奥秘面紗,向世人展现吳哥王朝“紫禁城”的風採。
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和办理機構發言人隆戈薩說:“這是吳哥古跡中最中心的文明遺產,中國隊20多年來在吳哥保護中展現出的高明水平缓素養获得了我們的信赖,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多個國家文物修復團隊的高度評價。”
這支中國文物修復“國家隊”在吳哥古跡保護的國際行動中贏得了同行的認可,並從這裡走向更廣闊的舞台。现在,他們活躍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尼泊爾九層神廟、中亞古絲綢之路上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等多個古跡保護一線。
約400平方公裡的吳哥考古公園內散落著90余處吳哥時期的廟宇組群。1992年,吳哥古跡遺址以瀕危遺產的办法被列入国际遺產名錄。1993年,中國和柬埔寨、法國、日本、意大利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一同開始了這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文明遺產保護协作行動。
當時歐洲專家遍及認為中國古修建以磚木結構為主,而吳哥古跡都是石頭修建,中國專家沒有經驗,對中國隊能否修復好吳哥古跡有質疑。
“吳哥古跡保護對我們來講是新課題。但我們在中國也有很豐富的石質文物保護經驗,比方石窟、石刻、石質大佛、石質墓穴等等。”中國文明遺產研讨院文物研讨所副所長王元林說,“不過吳哥古跡的特别宗教文明布景,極端高熱高濕氣候條件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
東道主柬埔寨對中國給予了期望。1996年,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自接見中國專家,反復表達歡迎和感謝。他對中國專家說,修繕廟宇,能贏得柬埔寨公民的心。
“關於對中國專家才干的質疑,隻有通過實際作业效果作為答复。”中國文明遺產研讨院高級工程師顧軍說,當時中國隊沒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於是根據本身條件,有針對性地装备設備和人員,認真虛心學習各國專家的成功經驗。
顧軍回憶道,針對吳哥古跡的特點,援柬文物保護隊调集了考古研讨、地質勘查、石材保護、文明歷史、修建藝術、保護技術等多方面的專家,對周薩神廟的歷史、修建特點、地質狀況、石材特性等進行深化了解,制訂计划。
二十多年的戰爭導致柬埔寨經濟落后、物資匱乏,许多維修资料和設備都沒有,需求從國內採購。由於當時當地物資匱乏,一些工程設備如汽車吊、鑽機、切开機等都需求從國內專門運入。
文物修復的挑戰之外,當地極端氣候、戰爭遺留的社會問題等也給初度走出國門的中國隊帶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當時柬埔寨內戰結束不久,许多兵器流落民間,搶劫頻發,吳哥區域仍然有许多地雷沒有扫除,現場考古要先排雷,去較遠地區调查也要請當地差人隨行。”顧軍回憶道,熱帶雨林中終年炎熱、毒虫出沒、登革熱疫情頻發。
層出不窮的困難沒有嚇倒初度走出國門的中國文物修復隊。抱著“必定要做好”的信仰,我们全身心投入。
周薩神廟位於吳哥王城勝利門外南側,圍牆內佔地上積約1650平方米,由東南西北四座进口樓門、中心聖殿和南北兩座藏經殿組成。
文研院的資料對這座損壞嚴重的寺廟是這樣描绘的:“修建群以聖殿中心主塔為構圖中心,對稱布局,主次清楚。各單體修建的牆面和基座均布滿雕琢,特別是聖殿主塔部分的34尊仙女雕像,绘声绘色,表現了高棉藝術的高明水平。”
可是這樣一座雕琢精巧、布局嚴謹的神廟剛剛交到中國隊手中時幾乎是“一地廢墟”:隻有西樓門保存較好,其他修建都已嚴重損壞,兩座藏經殿隻剩余結構嚴重變形的底座,祠堂塔塔檐崩塌過半,殿堂內神像已經不見。寺廟周邊、地下、河裡有4000多件崩塌下來的砂岩構件。
修復周薩神廟,中國隊借鑒了其他隊伍在吳哥保護中的成功經驗,使用“原物重建”的办法,像破解謎題一樣把大部分崩塌下來的構建耐性拼對,歸回原位。用7年的時間讓“斷壁殘垣,雜草叢生”的周薩神廟从头矗立。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文物是有生命的,終究也會消失。”王元林說,“我們通過研讨來解讀和記錄它的生命歷程,通過保護來延長它的生命長度。”
王元林從中國援柬文物保護第二期的茶膠寺項目開始正式來到吳哥作业。由於長期在考古現場作业,王元林膚色乌黑、臉龐瘦弱,幾道皺紋像是雕出吳哥浮雕的刻刀留下的。
位於吳哥通王城勝利門東約1公裡處的茶膠寺是吳哥古跡中最為雄偉的廟山修建之一,建於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其平面布局按中心對稱和軸線對稱相結合的办法組織,整體是逐層收進的五層方形須彌壇。頂層五塔呈梅花狀安置,未經精雕細琢,線條健康、別具一格。黄昏時分,硬質砂岩制作而成的五座塔殿在夕陽照射下熠熠發光,堪稱一絕。
茶膠寺的名稱也和這一奇景有關,它的名稱“Ta Keo”中“Ta”意為先人,“Keo”為玻璃、水晶、寶物之意,因而茶膠寺又稱“水晶之塔”。可是,這樣一座“水晶之塔”卻是“未竣工的修建”。
王元林對記者說,雖然茶膠寺未彻底完结制作,但並不是人們認為的被廢棄的寺廟。千百年來,當地民眾仍然在這裡祭祀祈禱。“它是一個活著的文物。同時它也是一個被損壞的文物。塔殿、寺門、回廊等修建大部分已經整體或许部分崩塌,基台也存在結構安全隱患。”王元林說,“想要保護修復它,必須先好好了解它。”
中國文物修復專家屡次到茶膠寺,通過三維激光掃描記錄、工程地質勘測、石質風化機理和保護實驗等多學科系統性研讨了解這座奥秘的寺廟。
對王元林來講,修復茶膠寺是一個需求和自己脾氣作斗爭的漫長過程。“我是個急脾氣,”王元林說話短促、聲音沙啞,“但面對數百上千年的文物,必須耐著性质來。”
比方當必須補配缺失的構件時怎么選擇合適的石材,便是一門耗時耗力必須講究科學办法的事。王元林說,中國隊要向吳哥办理機構申請,到上千年前產出吳哥制作石材的採石場挑選。“雖然來自同一產地,但石料的質地還是各有不同。我們要選擇和茶膠寺石材邻近的若干石材樣本,在項目邻近進行實驗,在強日照、暴雨、極端高溫的情況下,通過必定的試驗周期內,觀察記錄不同石材的细小變化,在充沛的科學數據支撐下,選擇最適合的石材進行補配。再心急,也要用科學的办法,這是為歷史負責。”
茶膠寺東側有長長的神道,據法國學者研讨東神道兩側有十三層台階向下延伸,在地上能夠看到台階的榜首層。神道下面的台階是否真如之前學者記載?和兩旁水池又有什麼關系?這對了解茶膠寺的整體規模以及水系關系十分重要。
2011年5月,依照作业計劃,作业隊要在三個月內完结對茶膠寺東神道地下以及南北水池的考古勘探。中國專家選擇了一處寬4米的區域向下進行考古發掘,越發掘越新鮮,一層層台階保存十分无缺。不過土層混著角礫岩碎塊幾百年后變得異常堅硬,越往下挖越結實,越難挖得動。
5月份是柬埔寨旱季的開始,幾乎每天都會暴雨如注,彻底無法開展戶外作业,王元林心急如焚。“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气!當時天氣那麼熱,隻要雨不大我們中國搭档就下去和柬埔寨工人一同去挖,手上满是血泡。”王元林說,“有人描绘我當時干活流汗像‘狗尿尿’一樣。”
就這樣,中國專家和柬埔寨工人一同“刨地”連干了三個月。“每天都很著急,玩命地干,后來連柬埔寨工人都受不了那種強度,在極端炎熱的情況下那樣干三個月,違背了人體的承当承受的才干和極限。不過,我們當時一門心思便是著急想搞清楚遺跡的地下結構,究竟有多深、范圍是什麼樣的。”
王元林他們早上七點到現場和工人一同发掘,正午一個小時吃飯時間,下午四點工人下班之后,他們還要在現場繪圖、寫資料、做作业記錄,繼續作业到六七點鐘。中國專家對吳哥文物的熱情和作业態度也贏得了柬方的敬仰。
“那樣干太瘋狂了。一兩禮拜那樣干能够,長時間那樣干,不发起。”王元林笑著說。
三個月的瘋狂作业后,王元林終於站在了東神道十三層台階的最底部。和现在世人見到的吳哥古跡灰黑色殘缺修建不同,發掘出來的茶膠寺東神道兩側一層層台階外表平、轉角正,沒有經過千百年光照和雨水的侵蝕,依舊坚持著深重而鮮艷的赭紅色。“從下往上看,四米多高的台階向上延伸,再加上50米高的茶膠寺,那種宏偉令人震慑。”
經過8年的修復,中國專家扫除了茶膠寺結構上的險情、把上萬塊散落的石構件从头歸安、在必要部分補配了新的石材,讓這座國廟煥發新顏。
記者在現場看到,中國隊在多處結構有安全隱患的門框上採用了鋼結構支撐,并且在鋼材和石材接觸面之間加了橡膠以避免對文物外表產生損壞。牆體縫隙中有玻璃條來監測裂縫寬度變化。新補配的石構件在外表形狀和線條上和周圍進行了協調處理,但依舊能夠讓游客分辨出它和原文物的區別。
王元林對記者說,吳哥古跡保護的國際行動在各方充沛溝通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吳哥憲章》作為共識,中國隊嚴格遵从國際公認的保護理念,通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又形成了以最小干預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試驗先行原則以及研讨與修復並重原則為特點的中國形式。
“特別是我們強調盡量採取‘可逆’的办法。”王元林說,“我們保護修復文物是要留給子孙,信任他們會有更先進的办法,所以我們現在所採取的办法最好是‘可逆’的,能夠給子孙留有余地。”
在吳哥考古公園內,现在仍然能夠看到一些石刻文物用鋼筋從中間連接,或许用混凝土乃至紅磚來補砌雕琢和牆體,這些不可逆的做法給文物造成了永久的損傷。
“文物修復办法受當時的理念和技術條件所約束,有時候必須在寻求完美和承受遺憾之間找到平衡。”對王元林來講,現在的遺憾也是對后人的期望。
當時花了3個月“玩命似的”發掘出來的部分茶膠寺東神道台階,在做完考古研讨之后,王元林和搭档們選擇从头回填,把這些台階依舊保存在地下。
“我特別想把它无缺發掘出來,讓世人欣賞到茶膠寺无缺的宏偉和震慑。可是假如這樣做,本来无缺保存了上千年的文物,很可能經歷日晒雨淋和游人践踏后很快就會被損壞。”王元林說,“修復文物就像是一場歷史的接力賽,雖然我心中有遺憾,可是這樣能够把文物无缺的留給后人,他們會有更好的办法來進行保護。”
過去的二十余年,從柬埔寨吳哥古跡、柏威夏寺,到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再到尼泊爾九層神廟,中國文明遺產研讨院在文明遺產保護與考古國際协作領域經歷了從小到大、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發展歷程。现在,文研院已經在亞洲、歐洲、非洲的七個國家開展了13個考古修復項目。
中國文明遺產研讨院的文物保護工程師金昭宇先后參與了吳哥古跡茶膠寺、希瓦古城和九層神廟三個國際項目。“每次開始新的項目,我們都要先虛心學習當地藝術、修建、歷史。隻有充沛領會對方的文明,才干更好地保護和修復當地文明遺產。這是我們二十多年來在吳哥古跡的國際协作中获得的經驗。”
中國隊的理念和做法,使他們每到一處,都能得到當地搭档和老百姓的歡迎。記者曾隨中國專家探訪柬埔寨技術隊長家。車還沒到,就遠遠看見七十多歲的白叟努彭在家門口等候迎候。我們一下車,努彭就上前緊緊抓住中國專家的手,拉著往宅院裡走,直到進屋落座也未鬆開。
努彭說,他從事吳哥古跡修復作业二十多年,和中國隊协作最默契。“我們相處像兄弟一樣。”
金昭宇告訴記者,融入當地、和老百姓交朋友是中國文物修復隊的傳統。當地工人家裡有婚喪嫁娶、白叟祝壽、喬遷新居等重要活動,經常會邀請中國專家參加。“了解老百姓的日子、習俗是了解一個文明的鑰匙。我們和當地老百姓的往来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完结文物修復作业,還留下了真摯的友誼。”
為期三年的中國帮助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明遺跡修復項目於近期通過了內部竣工驗收,標志著中國在烏茲別克斯坦開展的榜首個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圓滿完结。在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的沙漠綠洲,因為中國文物修復專家在這裡终年作业,許多小朋友見到中國人都會熱情地用中文說“你好”來打招呼﹔在柬埔寨暹粒,導游會向來自国际各地的游客講述中國、法國、日本等三十來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协作開展的吳哥古跡保護行動。
2018年12月4日,ICC-Angkor第25屆全體大會上,中國文明遺產研讨院許言、王元林、顧軍獲柬埔寨王國騎士勛章,以赞誉他們對吳哥古跡保護做出的貢獻。三位資深專家從柬方手中接過榮譽時,出世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袁濛茜再一次走向大會的講台,代表中國文物保護作业隊向大會發言。
“那是一個特别的時間,曾经都是介紹項目進展,但那次是要總結中國文物保護作业過去二十多年的作业,未來十年的計劃,並答复各國代表提問。”袁濛茜近来承受記者時採訪說。
從2016年參與到吳哥保護作业開始,袁濛茜屡次站在這個講台上。“榜首次向大會介紹項目進展的時候十分緊張,練習了好屡次。現在,不僅緊張感消失了,并且還多了幾分從容。大會上的各國的代表都已經了解了,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
在以許言、顧軍、王元林為代表的資深專家帶領下,金昭宇、袁濛茜、黃雯蘭等一批青年研讨人員迅速成長,並成了各個領域獨當一面的主干。
文研院副院長許言對這支隊伍十分骄傲,現在這支隊伍均匀年齡隻有三十多歲,并且來自修建、考古、法令、化學、藝術等多個領域。資深專家有豐富的經驗,年輕專家帶來新的主意和新的技術,中國文物保護隊伍通過“傳幫帶”讓文物援外作业构建合理的年齡層次和豐富的專業布景,為未來數十年的發展積蓄人才力气。
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国际遺產委員會主席,ICC-Angkor常務科學秘書阿澤迪那·貝肖克(Azedine Beschaouch)教授承受記者採訪時說,吳哥的文物保護修復是一個國際性的工程,中國文物修復隊在整個行動中很重要。“中國隊近年來招引了一些年輕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能夠保証中國在吳哥保護作业的可持續性。”
貝肖克說:“柬埔寨的年輕文物作业者也需求更加多機會,期望中國能夠給柬埔寨供给更多培訓,讓他們去中國參加中國的文物保護項目,從中學習、鍛煉。讓中國和柬埔寨的年輕文物同行一同在吳哥的古跡保護中研讨新办法、新技術,促進雙方协作沟通。”
2019年11月,吳哥古跡中最中心的部分——王宮遺址項目啟動,中國文物修復“國家隊”迎來了新的舞台。這是中國在吳哥古跡開展的第三個保護修復項目,范圍包括王宮城牆以內約14.2萬平方米的區域,將於2030年竣工。
吳哥通王城西北部的王宮遺址在高棉歷史中具有极端严重位置,是高棉王朝政治文明日子的中心。專家推測,十至十六世紀曾有多位國王先后在這裡寓居。王宮遺址修復項目內容最重要的包括考古勘查與發掘研讨、文物修建及遺址修繕、石質文物保護及生物病害防治、中柬聯合實驗室建設、環境整治與展现中心建設幾個方面。
貝肖克教授說,王宮遺址位於吳哥通王城內,其位置和意義和中國的紫禁城有类似之處,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古國、一個和柬埔寨有著傳統友誼的國家。中國文物專家技術水平很高,同為亞洲國家文明上的相通是額外的優勢。
王元林對記者說,為了更好地了解王宮在整個国都和王朝的效果,他們專門請了國內考古、古修建保護修復等領域專家前來调查。作业隊通過專業技術手法對王宮遺址的環境、文物修建保存現狀進行了勘测,制訂了考古作业计划和修復计划以及石刻保護和生物病害保護计划。并且已經通過無人機自動激光掃描測繪,為王宮遺址建立了數字三維模型,考古作业也有了收獲。“現場出土了许多中國的瓷器碎片,歷史跨度很長。這說明中柬兩國不僅沟通延綿不斷,并且中國瓷器當時頗受高棉王室喜愛。”
“屋頗壯觀,修廊復道,參差突兀,稍有規模”,中國元朝使者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如此描绘旧日的王宮盛況。现在,中國人再次來到這裡,用現代科技、中國才智和傳統工藝對其進行研讨、保護與修復。
“文物保護作业,是用人生幾十年的短暫歲月,去接觸幾千年歷史積澱下來的技術和文明。”許言說,“這是不同時空的文明借鑒沟通的舞台。佳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容纳、互學互鑒。我們不僅是在修復文物,更是在接續被打斷的歷史和文明脈絡。通過跨过時空的對話驅動文明前行。”(毛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