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扬州昆曲:来竹西佳处 赏水磨小调
时间: 2024-03-10 20:53:48 | 作者: 爱游戏注册网址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一带,被称为“百戏之母”。昆曲上承诗经雅乐的文学遗脉,下连娱乐市民的戏曲表演,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被称为“昆曲的第二故乡”,走近非遗,传承文化,今天一起去感受扬州昆曲的风采与魅力。
昆曲当中最经典的汤显祖的《牡丹亭》,舞台演出的昆曲乐器主要是分场面,场面分文场和武场,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位老师的就是琵琶、曲笛,是我们昆曲当中用的最主要的乐器之一,这个是我们丰富文场音乐的,叫笙。武场当中最主要的乐器就是板鼓,用于整个全场的节奏控制。
陆广飞是市青年昆曲爱好者协会的会长,也是传统戏剧扬州昆曲的代表性传承人。陆广飞介绍,昆曲始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水磨调”。
魏良辅改革的水磨调一经推出,立马就受到了中国普通的老百姓,乃至于知识分子、达官贵人、皇宫贵族, 后来昆曲又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文人知识分子加入进来,编演了大量的昆曲的经典剧目,比如说《牡丹亭》,乃至于后来的《长生殿》《桃花扇》都是我们昆曲舞台上长演不衰的经典曲目,也奠定了昆曲从明代中晚期到清代中后期长达200多年,雄踞中国戏曲舞台的霸主地位。
据史料记载,昆曲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扬州。清乾隆年间,扬州设立戏曲总局,修改曲剧,当时扬州城内苏唱街和城北司徒庙成为昆曲演出重要场所。
在历史上把扬州作为昆曲的第二故乡,主要是因为扬州使得昆曲的发展甚至超越它的发源地苏州,昆曲在扬州之后为了迎合当地观众做了一些相应的改良,比如说《桃花扇》里面有一出戏沉江,讲的就是史可法抗清这段历史故事。比如说《疗妒羹》讲的是扬州美女冯小青夜读牡丹亭,乃至于汤显祖临川四梦有出戏叫《南柯记》取自南柯一梦,南柯一梦中间有一棵大槐树,目前还在驼岭巷,八怪纪念馆旁边, 这棵大槐树依然是枝繁叶茂。
清代中叶以后,盐业改革盐商财力削减,加上花部乱弹兴起,昆曲在扬州以及全国别的地方逐渐衰落。上世纪五十年代,扬州文联成立业余昆曲研究组,八十年代成立广陵昆曲学社。2001年,17岁的陆广飞在语文课上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
我们高中阶段开始有效学习中国文学的时候,中间有一段明清传奇,学校在学完语文课本之外也播放了这三出戏,当中有一些经典的剧目,当时这个剧目就是昆曲。
2003年,陆广飞跟随扬州昆曲、古琴名家曹华学习昆曲清唱艺术,后又得到昆曲前辈谢真茀、谢谷鸣父子等名师的指导,专攻昆曲小生。昆曲的演唱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演唱时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初入行时,陆广飞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它的声腔技巧是很复杂的,另外它的文学性大部分都是诗词、文言文,需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的基础。同时它的语言既不是苏州方言,也不是普通话, 更不是扬州方言,我们学的昆曲要有专门的昆曲学习的韵书,要查到里面当时在明代昆曲的声韵,再结合老师的师承传承,学到我们现在演唱的昆曲。
2016年,陆广飞成立扬州市青年昆曲爱好者协会,积极申遗、推广昆曲艺术在扬州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当时申报的是昆曲,现在报下来是扬州昆曲,专家的意思是说它并不是一个流派,而是指昆曲在扬州有自己的发展的状态和传承的脉络,从史料也好、表演也好,现在存续的状态也好,也确实如此。
2020年12月份,我们申请了扬州昆曲的非遗项目“梅曰强故居”,并且在这里作为一个活动基地。梅曰强先生是一位古琴大师,他历来是将古琴和昆曲作为兼修的两个艺术门类,所以我们最终选择这一个地区多多少少跟古琴也有一些亲近感。
陆广飞介绍,市青年昆曲爱好者协会平时的排练、活动都在这个地方进行,聚集了一群热爱扬州昆曲的发烧友。
我接触昆曲还挺早的,在上世纪90年代,在这个协会里我也是作为笛师加入的,现在我们每周三晚上七点钟会搞一次雅集。
昆曲带给我的感受就是一个词“美好”,它是能唱能跳的诗词,具有厚重的文化渊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素质也是一种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滋养,所以在这个集体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非常荣幸自己能在爱上扬州昆曲。
为了弘扬文化、传承非遗,陆广飞还制作了昆曲慕课,前往学校、社区授课,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扬州昆曲的魅力。
希望昆曲在扬州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熟悉,甚至于喜欢,同时也希望昆曲在扬州的传承可以越来越好。
起初我们是因为兴趣跟陆老师学习了昆曲,学习了之后也加入了我们青年昆曲协会,发现昆曲的文化越来越吸引我,现在我们有个女子学堂,也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组织,把昆曲的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