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国之大者”的“行之实者”
时间: 2024-06-14 12:25:25 | 作者: 爱游戏注册网址
“我家1000亩小麦收了130多万斤,今年又是大丰收!”桃林镇关汪村种粮大户彭支松话语中流露着自豪。
“看我家水稻,茎蘖数足,茎秆粗壮,长势多好!”平明镇年年丰家庭农场主刘明明说,机插秧好处多,自家农机设备齐全,677亩水稻全部机插,今年还帮助其他农户完成了2000亩的机插面积。
“房山翻水站、芝麻翻水站5月下旬就已启动,翻引淮水缓解各水库蓄水压力。”芝麻翻水站站长陈正义说,仅芝麻翻水站每天就向石安河供水100多万立方米,全力保障秋粮生产用水。
在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一直格外的重视粮食生产,全县19个乡镇中已有12个迈入“亿斤粮乡”行列,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个“国字头”称号。记者近日来到东海县采访,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和底气,探寻粮食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路径和经验,所见所闻,令人振奋。
2022年,东海县粮食总产突破11.69亿公斤,同比增产44.7万公斤,粮食生产实现“19连增”。今年,全县小麦亩均产量达415.7公斤,同比增产21.2公斤、增幅5.37%。
粮食产量连年创造佳绩,与东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是分不开的。连云港市副市长、东海县委书记宋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农业大县,东海县必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担当,走稳走实粮食产业高水平发展之路,做好“国之大者”的“行之实者”。
有人说,东海县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先进行列,得益于农业基础条件好。东海县素有“百库之县”之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大兴水利,修水库、挖河道,全方面实施旱改水工程,形成了完善而高效的排灌系统,为粮食生产旱涝保收打下了基础。
但更为关键的是,东海县培育出的12个“亿斤粮乡”在保障全县粮食稳产高产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明镇就率先跨越年产亿斤粮大关,成为全国首个“亿斤粮乡”,此后房山、张湾等6个乡镇相继而上,在全国10个“亿斤粮乡”中占得7席。
东海县县长张其兵说,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应深刻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精准保护和调动镇村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在基层落地落实。东海县将东部乡镇整体纳入现代稻米产业区重点推进,各乡镇比学赶超,引领全县形成了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粮食产业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目前,东海现代稻米产业区11个乡镇已全部跻身“亿斤粮乡”。近10年来,12个“亿斤粮乡”年均产粮19.92亿斤,除实现本县人口粮食自给外,每年向国家和社会贡献粮食16.72亿斤以上。
然而,拥有更多的“亿斤粮乡”并不是东海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拓展优质稻麦生产、强化农业科学技术与装备支撑、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低温保鲜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东海县已初步构建起“种源选育+绿色种植+机械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优质稻米全产业链。
种地有赚头,农民才更有奔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农资价格、人力成本等生产要素不断上涨,东海县曾一度出现种粮“增产不增收”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丰收悖论”亟待破解。
对此,东海县积极探索、多方尝试。宋波说,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巨大,稳定粮食生产,除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外,还要千方百计拓宽种粮农民增收途径,做到既要“粮袋”满,也要“钱袋”鼓。
“十三五”期间,东海县平均每年发放粮食生产政策性补贴3亿元、农业项目专项资金2.5亿元,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黄川镇素有“苏北米粮仓”之称,连续37年粮食产量保持亿斤以上。近年来,黄川镇探索“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建成稻虾共养基地5000亩,农户每亩可增收近3000元。目前,东海县已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百亩连片基地40个、面积3万余亩。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东海县深耕资源禀赋,支持镇村开发荒山荒地,发展设施果蔬种植;开发荒滩荒水,发展水产养殖。曲阳镇利用原有鱼塘、低洼地建设千亩“渔光互补”项目,实现了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新模式,带动相关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东海县鼓励种田能手规模种粮,县乡村三级在土地流转、贷款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靠前服务。“一共经营了880亩地,稻麦两季亩产达1300公斤,除去种植成本和土地租金外,一年纯收入在52万元以上。”驼峰乡景丰家庭农场主曹元锦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
如今,东海县已打造成淮沭新河、蔷薇河、国道、省道沿线条“家庭农场示范带”和优质高效绿色农业长廊。全县已发展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家庭农场156家,流转土地37万亩、惠及农户6万余户。
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量。东海县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700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个,在全国率先建设一体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获批全国首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今年,东海县重点加强水稻机插秧社会化服务工作,全自动智能化育秧中心从去年1家增长到5家,可满足50万亩水稻机插秧需求。
耕地和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问题。多年来,东海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尤其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标准农田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强县建设。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超78%。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东海县进行了一系列生态化改造试点,在石梁河镇刘金村示范实施农田尾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在房山镇试点实施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并在河道配备一体化智能水质监测仪;在安峰镇进一步采用植草砖和生物毯升级沟渠护坡……
良种的选育和推广上,东海县农业农村部门每年指导农户引进优良品种10个以上、2500万公斤;选择土壤好、农业设施完善的高产田块作为良种繁育基地,仅2022年繁育稻麦良种达5万亩。
为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东海县持续加大机械专项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去年以来,发放国家农机购置补贴1.1亿元、机械作业补贴0.4亿元。先后获得“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良地、良种加良法,东海县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大米品质的双提升。好产品怎么来实现优质优价?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在东海县成为一种共识。目前,全县已创建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65.4万亩,引培稻米加工公司100多家;拥有无公害大米品牌24个、绿色稻米品牌4个,有机大米每公斤售价达30元。
沿着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发展路径,东海县以优质稻米产业为引领,花卉、草莓、葡萄、蔬菜、生态养殖齐驱并进的生态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目前,“东海大米”“东海老淮猪肉”“黄川草莓”等6个农产品已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如东海晶质农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已吸引30余家企业加入。
东海县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祖国的丰收长卷上,奋力增添精彩笔墨。可以想见,迎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在建设农业强县的新征程上,东海县必将继续踔厉奋发、蹄疾步稳,为筑牢粮食安全基石贡献更多的“东海力量”。